同济大学8日发布消息称,同济大学医学院教授左为团队在国际上率先利用成年人体肺干细胞移植手术,在临床上成功实现了肺脏再生。
该项研究从患者支气管刷取出的几十个干细胞,在体外扩增数千万倍之后,移植到患者肺部的病灶部位,经过3至6个月,这些干细胞逐渐形成了新的肺泡和支气管结构,进而修复替代了损伤组织。
近日,这一干细胞再生医学领域的重大突破性成果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于最新一期的Protein&Cell(《蛋白质与细胞》)杂志。
左为教授团队的科研成果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于最新一期的Protein&Cell(《蛋白质与细胞》)杂志
在同期配发的评论文章中,美国德州医学中心JunWu教授和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刘光慧研究员对这一成果评价道:“该研究所展示的基础及临床数据具有重大价值,展现出了再生医学令人激动的前景”。
目前中国各种肺部疾病正处于高发状态,肺部组织一旦遭破坏而发生纤维化,病情往往持续发展而无法逆转。然而,传统的药物只能减缓其纤维化的进程。
干细胞是具有组织再生修复能力的一类特殊细胞。本世纪以来,随着干细胞研究逐渐成为全球医学研究的热点,肺干细胞移植成为这些患者的最后希望。
在国外工作期间,左为发明了肺干细胞扩增和移植技术,相关成果发表于《自然》杂志,曾引发学界广泛关注。2015年,左为以国家青年“千人计划”专家和“长江学者”身份加盟同济大学,继续此前的研究。
研究团队将培养出来的肺脏干细胞,先移植到小鼠受损的肺上,移植后三周观察发现,小鼠肺内纤维化损伤区域被新生的人体肺泡替代,小鼠的肺变得十分健康,几乎可称得上“重生”。
研究人员还发现,只有来自人体肺部支气管的成体干细胞才具有再生肺脏的功能,而来自肺部其它部位的干细胞,都不具备再生肺组织的功能。
一系列动物实验的成功引起呼吸科医生和肺病患者的密切关注,他们迫切希望将这一新的肺干细胞移植与再生技术尽快应用于临床。经过充分的前期准备和长期观察,经医院学术和伦理专家委员会审议修改后通过,于2016年初启动第一批患者入组,在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和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同步开启了世界首个基于干细胞的肺脏再生临床试验。
自体肺干细胞移植临床实验(支扩、移植12个月)
2017年3月,左为团队和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团队合作的“人自体支气管基底层细胞(肺干细胞)移植治疗间质性肺病临床研究”项目,获批成为国家卫计委和食药监局首批备案的干细胞临床研究项目。
在该论文中描述的是最早接受自体肺干细胞移植的两位支气管扩张患者,两人接受移植手术距论文发表已有超过一年半的时间。移植一年之后,两位患者均自述咳嗽、咳痰和气喘等症状出现改善。
CT影像学显示,其中一位患者的支气管扩张结构一年后呈现局部修复状况,肺功能检测提示移植干细胞一个月后肺功能尚未好转,而等到三个月之后各项肺功能开始出现好转,效果一直保持到一年之后。
临床研究的具体主持者、西南医院呼吸科戴晓天教授发现,总体来看,这次干细胞移植效果是很成功的。“特别是我们能观察到治疗后患者肺功能的逆转,这是传统治疗方法无法达到的效果”。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呼吸科主任徐金富认为,许多肺部重大疾病目前都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左为团队的肺脏再生技术非常神奇,具有很好的临床前景。
左为告诉记者,截至目前一共开展了超过80例临床肺干细胞移植,涉及支气管扩张、慢阻肺和间质性肺病等不同的病种,计划在2018年内启动细胞治疗产品新药申报(IND)流程。
左为团队目前已与多家干细胞备案医疗机构开展多中心合作研究。包括呼吸病学泰斗钟南山院士在内的专家对此项目的深入开展均寄予厚望。
同济大学医学院党委书记张军说,“干细胞与再生医学”是近年同济医科发展的重中之重。左为教授团队的这一成果,是同济大学近年在干细胞及转化研究领域所取得的重要代表性成果之一。
同济大学还将“转化医学研究”作为同济医科新一轮发展的重大战略,鼓励医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里的基础研究最优秀的科学家,与附属医院的相关临床专家团队共同组成“伙伴型”研究队伍,针对临床上的重大疾病联手攻关。
据悉,2010年,同济大学成立转化医学高等研究院,布局在各家附属医院成立转化医学中心,凝炼四大方向,其中之一便是干细胞研究中心,该中心现已成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完)